作者: 来源: 牡丹晚报 发表时间: 2023-09-06 09:46
中国菏泽网消息(通讯员 郜玉华 晁瑞君 孔得旺) 每到傍晚,华灯初上,在牡丹区中达逸景广场夜市,人声鼎沸,香气扑鼻,烤肠、水煎包、羊肉串……人们穿梭于热闹的美食摊位间,感受热闹的烟火气,孩子们在游乐区开心地玩耍。“这里有130多个摊位,客流量高峰时超3000人次。对市民来说多了个休闲场所,对于摊贩来说多了个挣钱渠道。”该广场物业经理黄惠英说。
不仅在城市,夜间经济在乡村同样精彩。在沙土镇花园路市场,烧烤店老板王磊一如既往地忙碌。“我每天晚上6点多开始营业,正常情况下一晚上收入六七千块钱。”王磊告诉笔者,他找来3名村民到店里打工,每人每月发3000多元工资。该镇对夜市经营者登记造册、定点设摊,通过划定区域、限时摆摊,加强服务、温情执法等方式,激发出夜间消费活力。目前,花园路夜市有商户摊点200余家,带动400多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。
牡丹区将繁荣城乡夜经济作为促消费、保就业的有效途径之一。按照“便民利商、疏堵结合、规范有序”的原则,鼓励各镇街划定夜市范围,让流动摊贩集中经营,丰富业态,打造“夜经济生活圈”。
随着夜经济的持续升温,带动了部分年轻人“摆摊设点”灵活就业。一到傍晚,安兴镇村民刘广猛就驾车来到镇上的商业街,打开汽车后备厢,各种儿童玩具映入眼帘,很快就吸引着带孩子的家长前来挑选购买。作为夜经济表现形式之一的“后备厢经济”已成为促进年轻人灵活就业的方式之一,该镇党委政府大力支持和扶持年轻人灵活就业,通过政策宣讲、专题培训、选树典型等方式,着力做好群众灵活就业的“引导员”。
牡丹区通过鼓励建设特色“城乡夜市”,推动了“夜经济”向高品质、多业态拓展,成为当地居民扩大就业和带动经济增长的途径之一,让群众休闲娱乐有了好去处,也充实了居民的“钱袋子”。